3月26日晚,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黄天欢老师为学院师生带来了一场主题为“AI解码身体密码:从微表情到步态识别的智能革命”的学术讲座。本次活动将生动案例与理论解析深入结合,带领学生纵览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深入探讨其在生物特征识别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充分激发了信通学子对AI科研与产业实践的热情。
溯源启新:AI发展脉络与核心技术解析
报告伊始,黄天欢老师从日常生活中广受关注的机器狗切入,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释了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同时,她系统梳理了科学研究从“自然智能”到“人工智能”的演进历程,结合图灵机的发明、达特茅斯会议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键事件,揭示人工智能从理论萌芽到技术爆发的发展逻辑,明确人工智能的定义与分类体系。
在技术解析环节,黄老师聚焦深度学习算法的核心原理,首先通过回归与分类任务的实例,阐释其解决复杂问题的底层逻辑;随后结合经典模型如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局部感知与权值共享机制、残差网络(ResNet)的跨层连接设计,以及生成对抗网络(GAN)的博弈式学习框架,深入剖析了深度学习模型的架构创新与性能优势。
应用实践:AI赋能生物特征识别突破
讲座聚焦人工智能在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落地成果。黄老师以心理学专家课程中的微表情应用为切入点,阐述了微表情识别技术在公共安全、司法审讯等场景的研究价值,并详细介绍了微表情数据库构建、检测算法优化及特征提取技术的突破。随后借电影《碟中谍》中的步态分析片段引出行人步态识别技术,从身份认证、安防监控等需求切入,分析了步态识别在非受控环境下的研究挑战,并分享在该领域的一些研究方法。
互动探讨:理论与实践的思维碰撞
讲座尾声,黄天欢老师与现场学生围绕“生物特征识别的实验问题”等前沿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她鼓励学生充分关注AI技术的最新技术,同时担当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学科竞赛与产学研项目,将理论探索与国家重大需求紧密结合。
本次讲座内容兼具学术深度与应用广度,通过丰富案例与互动问答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与会学生表示,黄老师的讲解不仅加深了对人工智能技术脉络的理解,更体会到科技赋能社会发展的多元可能性。未来,学院将持续推进学术交流活动,为培养创新型人工智能人才搭建多元平台。
主讲人简介:
黄天欢,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讲师,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总经费超1000万元。在IEEE TCSVT、IEEE TMM等国际核心期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多媒体信息处理、情感计算。